亚文化主要包括哪些(一文详细解读亚文化)

亚文化主要包括哪些(一文详细解读亚文化)

什么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概念内涵

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一个文化区的文化对于全民族文化来说是亚文化,而对于文化区内的各社区和群体文化来说则是总体文化,而后者又是亚文化。研究亚文化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在都市处于非中心——或者说处于边缘地位的人,共同创造与享有的特殊文化,而且它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一般来看,这些文化极少被专业出版物、媒体与展示单位所介绍,甚至也不为专业的文化学者所重视。在外国的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与摇滚乐都曾经是亚文化,但随着专业人士与文化学者的不断介入,它们到后来都成了正规文化的一部分。昨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今天的主流文化,今天的亚文化可能就是明天的主流文化。这也表明,所谓正规文化总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在世界的范围内,已经出现了研究都市亚文化热的趋势。

主要特征

1. 网络背景下青年亚文化力量感与主动权的凸显

互联网带来的新型传播方式增强了青年亚文化的线上互动性并激发了其创造力。青年亚文化与互联网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动态和多样化,青年群体越来越可能掌握界定自身文化实践与身份合法性的主动权,网络文化在一个个小众青年群体的互动、表达、参与、创造中不断堆积、演化、进而沉淀。例如许多具有玩梗、卖萌、恶搞等亚文化典型特征的网络用语和表达方式,早已经变成了主流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再是青年亚文化所特有的了,甚至许多官方媒体也经常会采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2. Z世代亚文化实践的网络化、游戏化与早熟化趋势

虽然在社会个体化趋势下,传统的社会权威、纽带、组织日趋解体,但人毕竟是群体性动物,有着情感上的需求,所以,青年群体仍然期望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也会特别明显地追求这些方面的成就。原子化的社会个体,特别是青年人会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通过社会行为的“网络化”,去实现对生活意义、群体团结感的追求和探索。于是,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和组织带有鲜明的“游戏化”特征。

3. 同主流社会的互动模式:从“被收编”到“新突破”

伴随着资本力量和政治力量的积极介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各类平台或系统力图进一步将商业逻辑和主流意识形态输入到青年亚文化生成机制之中,甚至竭力“重塑”Z世代的青年亚文化。一方面,互联网资本通过大数据、用户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审美偏好、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对青少年加以细分,创造出了数目众多、追求各异的青少年群体,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让他们所追求的至少是线上的一定程度的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国家力量通过既有的家庭、社区、学校、传统媒体等体系,又致力于让Z世代青年群体接受一整套相对稳定而积极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观念,因而也就会尽量去排斥青年群体的“求异”倾向,甚至采取列“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尽可能让他们避免“误入歧途”。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固有的“叛逆”倾向,在资本力量和政治力量上述两个方面常规性的交互作用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在多样化的同时,逐步连接成片;且总会有动力不断推陈出新,往往在大众文化不曾留意的地方和领域构成“新突破”。

重点解读

青年亚文化有着广泛的科技、社会、文化和价值基础,资本力量对该领域的积极介入,有助于相关业态的迅速推广,但也可能同时导致它们的过度商业化。可能会使得青年参与者或玩家不是基于活动内容的品位、质量、价值、理念等形成群体认同,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将认同建立在非正当竞争进而也就是金钱多寡的基础之上。这不利于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可持续和创新发展。为了亚文化相关业态的良性发展,从而让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受益,政治力量的恰当介入和引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归其原作者所有。如发现本站有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处理。

(0)
上一篇 2023/05/14 09:18
下一篇 2023/05/14 09:20

相关阅读

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