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运营能力探析

一、银行理财发展基本情况

提升理财运营能力,保障银行理财全面发展。2018年“资管新规”及系列配套政策发布以来,破刚兑、去嵌套、降杠杆,实现净值化转型成为银行理财迫切的发展需要,这对银行机构在投资端、运营端、营销端等的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银行机构的运营能力形成了较大挑战。为保障净值型产品的顺利发行和管理,银行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完善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推动银行理财加快转型步伐,保障银行理财全面发展。作为“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2021年,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持续深入,净值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存续规模稳步回升,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责任投资效果显著,理财市场平稳有序发展。银登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二、银行理财产品运营现状

银行理财运营能力是银行理财发展的重要保障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建设、风控管理、科技系统及制度流程等方面。可以看到,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整体运营能力有所提升,理财业务团队更加独立化、制度建设更为流程化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运营端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披露规则和渠道不统一、数据的获得性和可比性较差,估值核算、风控系统及数据中心建设情况有待提升等。

(一)理财业务团队建设

1、组织管理模式

理财子公司成立步伐平稳。随着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理财产品的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促进理财业务的长足发展,头部银行先后成立理财子公司。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国有行、股份行占主导,城农商行数量相对较少。

银行理财业务朝着独立化、专业化模式发展,独立的一级部门运作形式成主流。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中,理财业务部门以独立一级部门形式运作的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占比63.49%;其次为以事业部形式运作,占比19.84%,较2018年一季度的不足8%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仍有16.67%的银行理财部门为非独立的一级部门和二级部门,运营模式有待改善。

2、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

岗位设置仍以前台为主,人员配置存较大差异。岗位设置方面,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对资产配置、投研能力、系统建设等中后台支持岗位需求越发突出,但银行机构现有中后台支持岗位配置比例与前台相比仍较为欠缺。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业务岗位中,产品、销售等前台岗位数量在整体岗位数量中的占比为53.37%,中后台支持岗位数量占比不足50%。人员配置方面,各银行人员配置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而言人数偏少。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有79.51%银行的理财部门人数不足20人;12.37%银行的理财部门人数在20-50(含)人之间。

近半数银行尚未设置专职运营管理岗位。理财运营管理岗位职责包括但不限于负责理财产品发行前后的管理工作、理财业务相关数据分析工作、资金清算与账务处理工作、搜集同业理财市场和相关政策研究等。可以看到,理财运营管理岗位全面负责理财业务部门运营支持保障与管理工作,对银行理财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仍有较多银行未设置专职运营岗位。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仅52.52%的机构设置有专职的运营岗位,反映出部分机构对运营岗位的重视度有待提升。

3、专业能力建设

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理财产品运营相关岗位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才能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相关交易结构,识别交易风险,提升运营效率。目前,银行理财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银行理财业务部门人员中,硕士学历占比最高,为58.25%;其次为本科学历,占比为38.47%。当下,银行理财估值方法由摊余成本法调整为市值法,这对理财产品的估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银行理财因历史原因在此方面经验尚浅、人才培养也较为滞后。因此,净值化运营人员的整体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图1:银行理财部门整体学历水平

银行理财产品运营能力探析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二)运营风控管理机制建设

运营风控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万丈高楼平地起,风险管理是根基。“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净值产品逐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但其对运营风险的容忍度也明显降低。同时,我国金融市场资产类别丰富度及产品结构复杂度显著提升,对产品运营的风控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各银行通过不断加强风险文化培育、引入新型风控工具、充分利用风控系统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风控管理体系。目前,在各类资产的风险控制措施上,大部分银行均构建了针对不同类别风险的管控措施,但措施偏传统且缺乏对流程的整体把控。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各类资产的风险控制措施方面,大部分银行普遍采用了保证担保、不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资产回购承诺、政府信用、银行信用等方面的措施。在是否设置风险准备金方面,92.00%的银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设置了风险准备金或计提操作风险资本。在风险控制执行方式上,76.26%的银行采用全行统一管理的形式开展风控;少部分由理财部门或专属部门管理;极少部分是由全行和理财部门共同管理。此外,大部分银行未设立运营质控系统,因此缺乏对风控流程的整体把控。

信息披露渠道较完善,但披露规则和渠道不统一,数据的获得性和可比性较差。为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横向可比性、便于投资者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财信息,“资管新规”等系列政策要求银行理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各银行逐步扩展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渠道、提升披露完善度。目前,银行理财信息披露渠道较多,但披露渠道和规则不统一,数据获得性表现一般且可比性较差。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在产品披露渠道方面,90.00%以上的银行通过银行官网及营业网点披露相关理财产品信息;85.61%的银行通过手机银行披露相关理财产品信息;70.50%通过微信公众号披露相关理财产品信息;还有部分银行通过短信、电话银行等其他渠道进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可以看到,虽然披露渠道较多,但也存在披露渠道和规则不统一的情况。在披露信息的易获性上,90.56%的银行按照发行公告、运作公告、到期公告等进行分类;86.33%的银行按照产品类型、产品系列等进行分类;66.91%的银行设置了关键字搜索功能;54.68%的银行通过短信、电话、APP推送等方式主动向客户提示最新披露信息;7.1%的银行未做相关措施。可以看到,在披露信息的分类上,各银行操作不一,信息可比性较差。

(三)科技系统建设

估值核算、风控系统及数据中心建设情况有待提升。随着中国资管市场监管规则、数据需求、运营环境的变化,建设并完善银行理财科技系统势在必行,部分银行主动拥抱金融科技,逐步搭建完善科技系统,赋能理财业务运营能力。众所周知,做好产品的估值核算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关键之一,其中,对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管控又至关重要。因此,建设和完善估值核算、风险管控系统迫在眉睫。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大部分银行选择通过自主研发+外部采购的方式构建科技系统,前中后台科技系统建设均有不同程度地推进,但仍有部分银行在估值系统、风控系统及数据中心等核心系统建设上较为薄弱。此外,由于数据中心模块建设有助于提升系统交互性能,完善数据标准体系,提炼数据价值,构建资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完备的数据中心对银行理财业务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银行的数据中心建设较为滞后。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仅约半数银行建有数据中心。

图2:银行理财部门系统建设情况

银行理财产品运营能力探析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四)制度与流程建设

基本理财业务相关制度较为完善。净值化产品的运营流程涉及到产品的估值核算、信息披露、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各银行需针对不同运营流程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为前中后台工作运转提供相应制度依据和基础,保障其稳健有序的运转。目前,银行理财基本业务制度较为完善。据普益标准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各大银行理财业务部门均出台了较为系统的相关制度文件,基本上包含了理财业务相关的销售、代理、产品创设、产品投资运营、信披、交易、风控、估值等方面的制度。

三、银行理财运营能力提升建议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理财需主动拥抱变化,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然而,运营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对于部分自身能力有限,短期内无法快速提升的银行而言,可充分借助外部机构力量,以快速实现运营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我

随着中国资管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银行理财需主动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我,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运营能力的提升而言,较难翻越的三座大山是团队建设、风控管理及科技系统,因此,还需在这三方面狠下功夫。具体如下:

一是要搭建全面系统的发展体系,建立战略团队,为后期发展储备力量。首先要提升理财业务部门的独立性、专业性;其次要增加相应的岗位设置,实现专人专岗,同时提升团队的估值和投研能力,强化运营团队整体素质。

二是要提升银行理财产品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统一披露规则和渠道、提升数据的易获取性。具体而言,首先要健全理财业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以确保能及时有效地防范、识别、控制各类风险。其次要按照监管要求和行业规范,逐步统一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则、渠道和频次,确保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信息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三是要强化科技系统建设。各机构要根据自身需求和业务规划进度,通过自建或定制化采购外包的形式,不断完善前中后台,特别是估值、风控及数据中心等方面的系统建设,进一步向理财业务的精细化管理转型。

(二)巧借外力,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扩张,资管市场竞争已白热化,但各资管行业间也呈现出以战略合作为主的竞合关系。银行理财在渠道、产品线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公募基金则凭借多年积累的主动管理能力使其在投研、市场化运营、净值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因此,对于能力有限的银行而言,可充分利用公募基金的优势弥补自身弱点。目前,在海外市场,资管机构将运营业务外包给专门的运营服务机构这一模式已相当成熟,一旦运营外包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将会大幅降低理财业务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体效率。同时,我国银行理财业务正处于理财产品运营能力提升的发力期,因此这一合作模式有望继续扩大。随着全面净值化管理时代的到来,对于部分银行而言,系统建设周期长、投入高、运营人员专业化能力不足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故与专业的运营服务机构合作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具体来看,银行理财可通过以下服务方案,提高自身理财产品运营管理能力。

一是系统测试服务。专业运营机构可面向自建运营体系的银行,提供系统的测试要点、测试案例建议,协助分析测试结果、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解答、配合管理人和托管人进行三方联测,协助银行高效推进估值核算、风控系统、数据中心等方面系统的建设。

二是培训服务。银行理财通过借助专业运营机构提供的培训服务,快速掌握包括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运营解决方案、资管产品增值税、新金融工具准则讲解、净值化产品运营体系的建设、估值质量的管控方案等方面系统、灵活的培训服务,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三是产品设计研究服务。专业运营机构可根据银行产品设计需求,提供与其投资标的、投资策略、投资者类型等相对应的产品运营方案,以助其优化理财产品结构,提升理财产品竞争力。

四是信息披露材料制作服务。专业机构能按照相关监管法规要求,协助产品管理人制作产品定期及不定期报告,并向产品管理人提供报告中相关财务数据及与估值核算业务有关资料,从而进一步提升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频率、完善信息披露渠道、提高理财信息的可获性。

创金合信基金——积极开展行业专业分享,赋能行业专业高效发展

创金合信基金依托专业、全面的运营系统、技术和团队,设立了专门的运营服务团队,在净值化理财产品等资管产品的估值核算、数据分析、信息披露等方面储备了丰富的运营管理与实践经验。同时,创金合信运营服务团队积极开展专业分享,助力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满足行业“轻资产运作需求,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直播分享,与行业大佬面对面交流。创金合信基金积极组织线上直播分享,为行业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小微课堂,行业知识尽收囊中。创金合信基金针对银行理财运营需求,持续发布与之相关的内容。此外,运营团队不断优化升级小课堂以全面支持银行理财产品运营发展,目前已设4大系列:“精运营”“慧创设”“睿风控”“尚科技”,全面覆盖银行理财产品运营各个环节。

新规解读,发展动态牢牢把控。创金合信基金时刻关注银行理财行业动态,对于新发政策规章在当日或次日完成全面的解读并发布,为行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专业交流,核心能力精准搭建。创金合信基金凭借资管行业丰富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为银行理财产品运营能力中的核心环节如估值体系等方面提供专业、有效的交流,助力各机构核心能力建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归其原作者所有。如发现本站有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处理。

(0)
上一篇 2022/04/17 03:19
下一篇 2022/04/20 10:33

相关阅读

添加微信